新闻动态

掩蔽残余硅醇基的影响,谈谈峰尾的技术原理

在色谱柱的挑选中,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厂家大肆宣传一次封尾、二次封尾、三次封尾等,但是很多实验人员都不大清楚到底什么是封尾,多次封尾有区别吗?

 

在以前技术不是很成熟的时代,十八烷基不能完全键和到硅胶表面,从而硅胶上总是会有百分之几的硅羟基裸露在外面。

这会造成很多样品特别是碱性物质,在进行色谱分离时,吸附或者键和在这部分硅羟基上,导致峰拖尾

当时使用三乙胺作为扫尾剂,先行与硅羟基吸附,可以使峰型改善,这个三乙胺还一度成为分析界的宝贝呢。

 

 

 

现代制造填料的技术日趋成熟,人们已经掌握了把这部分剩余未键和硅胶也进行键和钝化的技术,这个技术就叫做封尾


上面说到的一次封尾、二次封尾、三次封尾,几次表示的是封端的次数,为的就是屏蔽更多的硅醇基。但是无论再进行多少次封端,仍有硅醇基是裸露的,只能说尽可能的规避多些。

 

 

 


那么碱性化合物在硅胶基质上的拖尾的机理是怎样的呢?


我们先看一下使用一般的硅胶基质C18分析时,流动相pH值对峰型的影响:


  • 当流动相pH值小于3时, 硅醇基呈中性(未解离);

  • 而当流动相为pH6-8时, 硅醇基带负电性(大部解离),这样会加大对碱性化合物的保留(原来疏水性,而现在不但有疏水性保留还有解离后的硅醇基的离子交换作用),导致峰型拖尾。

 

 

 

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既然pH< 3时硅醇基离解受抑制,为何不在所有情况下采用酸性条件进行分离?

  • 因为低pH可导致分离选择性的完全丧失!例如在分析碱性物质阿米替林的时候,在酸性条件下保留很弱。

 


在使用一般的硅胶基质C18分析碱性物质的时候,为了规避硅羟基的影响,我们常要添加扫尾剂(如:三乙胺、二乙胺、三氟乙酸等)。但这些残留的部分硅醇基也参与对化合物的吸附分配作用。而且由于扫尾剂大多是强酸强碱物质,长期使用会对色谱柱柱床会产生腐蚀而影响柱寿命和重现性。

 

 

故对碱性物质的分离分析,为了达到良好的对称峰型,有些厂商(*早是色谱科两步合成法)推出了极性嵌入改性C18

技术原理就是在固定相C18链中通过化学合成,插入了像酰胺基、氨基、醇类、脂类的一些基团,使得流动相中的水相在嵌入基团处富集水层,待测物质在水层与C18烷基链中完成分配与再分配,*终起到了屏蔽硅胶表面硅醇基的作用。便可在少量拖尾剂的情况下获得优异的峰型。

 

 

因为有嵌入极性基团的缘故,使得该类型色谱柱可兼容100%的水相,适合碱性或酚酸类物质分析。

该类型色谱柱市面上有如Supelco Discovery RP-Amide,Waters symmtry sheild C18,ACEC18-Amide,Zorbax Bonus-RP,Ecosil C18 EPS等。

 

 

这类型色谱柱目前已被USP收录,编号L60。但是因内嵌极性基团的配体与直链烷烃配体有差异,故选择性不同。

这种选择性的差异有时对分析能起到很大的作用,例如用使用Ecosil-C8-EPS在相同流动相下分析呋喃唑酮(痢特灵)杂质。SH没分离开,而EPS是能出很好谱图的。

 

 

只有清楚了解色谱柱技术的细节,我们才能更好的根据试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色谱柱。这期的Poin,你get到了吗? 

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476号